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學13」《破除魔障(三)》
研讀內容:〈吃與食物(二)〉P.573~616
時 間:2020年4月19日
地 點:東海大學省政研究大樓PG405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
13:15~13:30 報到及靜坐
13:30~13:45 主持人引言,音樂欣賞或美術介紹
13:45~15:30 雙向交流與討論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文章P.598老師提醒大家第一要瞭解自己的狀況,要知道自己缺乏什麼能量,再來要去接近、去理解很多食物。
P.599提及吃下去的東西要不斷的解析,要練習解析,要注意到煮法,要怎麼煮?就會牽涉到食物搭配的問題。
請問大家針對老師所提示的方法都怎樣實踐?
我想「吃」這件事簡單也不簡單,簡單的是品嘗食物對味蕾帶來的享受,不簡單的是能感受到食物背後精緻能量的需求。
大家現在選擇食物的時候是自己知道需要什麼而吃什麼嗎?還是填鴨式按照季節吃好安全牌呢?
快20年過去了,請問大家是否有相關的進步經驗分享呢?
三、老師在文章裡多次提到自己去旅行時都去當地市場對不同食物的研究經驗,強調要保持好奇心去努力……
我自己覺得認識一個城市最好的方式是用腳丈量,另外就是食物,食物反應了當地的氣候和人們的性格,是一個人生活的裡子。
請問大家有沒有在異地旅行時難忘的、精彩的、受啓發的某一頓飯?
四、在本篇文章中老師以日常生活中簡單的食材組合在一起卻產生很大的影響,大家有類似這樣的經驗嗎?或者進一步的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