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學12」《狀態時間療法》
研讀內容:〈吃與食物(一)〉P.385~410
時 間:2020年3月22日
地 點:東海大學省政研究大樓PG405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
13:15~13:30 報到及靜坐
13:30~13:45 主持人引言,音樂欣賞或美術介紹
13:45~15:20 雙向交流與討論
15:20~15:3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30~15:40 春季活動行前說明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文章中提及吃的條件,吃與健康的關係、區域的影響因素,地理條件丶氣候條件跟食物的關係。綜上,請教大家對於水果生產初期、正期至末期,其不同階段之內涵差異,曾經有過觀察經驗可以分享。
二、文中 P.391 提到:「談到『吃』必須考慮到:一、能力,二、健康,三、時間,四、地點。再來就是其他能力條件的問題了。」請試著分享您如何在生活中培養自己吃的能力。
三、文中P.385指出「以吃為核心,去看食物這件事。也就是說,人們想要吃什麼、需要吃什麼,必須靠自己主動去尋找食物。」試著觀察這個生命世界的許多動物,可以發現牠們都具備自己尋找食物的能力,人類是否也擁有這種尋找適合自己食物的能力呢?若有,這樣的能力和動物相同嗎?這樣的能力在人類身上是如何運作的呢?
四、文中P.405 提到「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有些東西一看到就不喜歡吃,或一看就想吃,那可能不是你人的部份在作用,很可能是你體內的生命主體,祂對那個東西有排斥的情形,或者是有接受的需求。在人的部分你還沒有發現的時候,生命內在已經做好準備了。」請問大家是否有類似的經驗可以提出來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