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山路讀書會第八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421次)邀請函
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學5」《活性生理靜坐 -- 實際與理論(一)》〈十一 一種科學方法論的可能與基礎〉P.511~520(再版P.515~524)
時 間: 2018年5月6日
地 點: 東海大學企研中心ICE204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13:00~13:30 報到及美術介紹
13:30~13:40 主持人引言
13:40~15:30 討論與雙向交流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及提問人等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P.511(再版P515)「人類的任何知識,均由認知來的。認知和經驗、能力、條件、情境、狀態…有關。經驗是一種發生於外,儲存於內的新認知前再生參考。能力是一種靠外在訓練、內在思考共同養成,儲存於內在且隨時可外顯發揮功能者。條件則至少得分內在和外在,外在條件是一切和要發生認知的所有關係,」請問我們如何從活性生理靜坐進入《般若波羅密多經》所說的「觀自在」?老師在《般若波羅密多經》之中告訴我們用方法:如何觀?如何觀察?這是否是研究形色世界與非形色世界最好的方法呢?這些年的靜坐,我們如何學習?如何養成能力?如何生活?
二、P517(再版P520)「原神深處生理內部,要如何能從事認知、知識和學術活動呢?必定要透過種種機體結構、系統等,其中最前線的便是五官,即『眼、耳、鼻、舌、身』,這些官能如何才能發揮到同時能掌握形色和非形色兩世界訊息的能力呢?」請問如何透過靜坐把五官的感知訓練起來呢?《般若波羅蜜多經》一開始就要我們從事觀的生命主體需要行深,而我們要如何行深呢?這裡的行深是如何去尋找?如何養成這些能力?我們可以說說自己的感受與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