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路讀書會第十六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409次)邀請函
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學4──基礎篇》
〈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詮釋與反省(二)〉P.27~39
時 間:2017年9月17日
地 點:東海大學企研中心ICE204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13:00~13:30 報到及美術介紹
13:30~13:40 主持人引言
13:40~15:30 報告與雙向交流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及提問人等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本章《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之詮釋與反省二,老師以他的理解階段詮釋與反省心經名稱,靜坐朋友是否也能嚐試以現階段對這部經文的理解對經文名稱作不同的詮釋?
問題說明:
1.有關「般若波羅密多」,上一章第9頁第8行談到,般若波羅密多應是一種能探究這八理(天理、神理……)之整體學術的結構能力體或狀態的智慧。也就是說是智慧且正積極投入生命整體研究狀態之下能思主體的階段性最高智慧。
2.本章第36頁第4行指出,「般若波羅密多」便是思索生命根本道理和如何增進生命價值意義的工作。
3.本章老師應用解構學來談「心經」,而於第33頁第2行談到「……那麼由前面的討論我們若把《心經》的「心」解釋為「心神」最為合適。如此一來,則《心經》應正其全名為《般若波羅密多心神經》。
4.除了「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和「般若波羅密多心神經」外,綜合經文內容,靜坐朋友就自己理解階段將會如何表達(詮釋)經文名稱?
二、第36頁最後一行:如果「度一切若厄」是一種方法性的指稱,則是一種可以理解也較可接受的事實性宣稱……。這邊所說的「方法性」,您的詮釋是什麼?
三、第37頁提到:「舍利子」是一種相當棄主觀而進入客觀性的科學方法。除了書中老師所提對十理的探究工作需在客觀狀態下進行外,個人覺得生活中許多事情的辨識、判斷也同樣需要舍利子。但當要對一件隱而不顯的事件進行判斷時通常都會基於以前的經驗、知識、邏輯、行為模式、甚至主觀偏見進行。靜坐朋友無論在探究生命道理或生活中是否有中途發現「可能真象」和自己的經驗、邏輯……不符而重新反省檢討所有判斷基礎的經驗?請分享讓自己重新反省所有判斷基礎的轉折點和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