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路讀書會第十七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410次)邀請函
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學4──基礎篇》
〈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詮釋與反省(三)〉P.40~49
時 間:2017年10月01日
地 點:東海大學企研中心ICE204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13:00~13:30 報到及音樂欣賞
13:30~13:40 主持人引言
13:40~15:30 報告與雙向交流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及提問人等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本篇文章只有短短的七頁,老師對能思主體如何進入和達到「般若波羅密多」的途徑做了一些新的詮釋。P.43倒數第六行老師講到:「『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樣的語句看來,好像又和客觀態度有關」,接續老師對這段語句做了一些新的詮釋,請問靜坐朋友,目前你認為是先有舍利子的能力,還是先要有客觀的態度呢?
二、當能思主體到達一定的能力條件後,會有一定的規範、理禮數出現。請分享你在靜坐當中是否有一些特殊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