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9

2017年山路讀書會第十五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408次)邀請函

2017年山路讀書會第十五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408次)邀請函

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學4──基礎篇》
〈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詮釋與反省(一)〉P.126
時  間:201793
地  點:東海大學企研中心ICE204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13001330  報到及音樂欣賞
                                       13301340           主持人引言
                                      13401530  報告與雙向交流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及提問人等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文中提到所謂的「無色相世界」,是一種具體但尚且超越目前人類感官能力的世界,只要透過拓展自身生命性的能力,就可以探索一定程度的無色相世界,可是每個人的感官能力皆不相同,這是否也代表著「無色相世界」對於每個人來說也會有程度上的不同?
二、如果照經文所說「色不易空,空不異色。」那為什麼在活性生理靜坐的理論中,還要特別區分「形色世界」及「非形色世界」?

三、老師於此篇文章中只解釋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下句的「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解釋於本章中並未提及,為何老師要做如此安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