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28

2016年山路讀書會第六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382次)邀請函


2016年山路讀書會第六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382次)邀請函

 

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學 初談篇(壹)》

研讀內容:〈二、由易經、道德經談中國活性概念社會學〉P.4965

時  間:201651

地  點:東海大學企研中心ICE204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13001330  報到及音樂欣賞     

          13301340   主持人引言

          13401530  討論與雙向交流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及提問人等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1.在《初談篇》P.53頁:「……要討論這種底層的原理原則問題,就不是句讀分析、解釋法的研究所能達成的。為此筆者特別設計了一套解構詮釋、解構批判、建構詮釋、和建構批判法,來對孔子的整體學說進行一番詮釋、批判的分析研究。」在老師的各種著作中,時常會看到老師運用這一套方法,從語言學的角度對詞語進行詮釋、批判。然而同樣在《初談篇》P.59頁:「要定義易經似乎不是單由語言學就能完成,依筆者看來,還必須進入意理的層次深入討論,才能導致某些結論。」似乎這一套方法仍有其運用的限制?或是有階段性的差異?

2.如果比較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的差異,會發現西方從古希臘時期即有哲學家在討論宇宙、存在、原子論……等問題,乃至於近代歐洲文明發展出知識論和工具性理性,影響世界文明甚鉅。而中國哲學似乎多是在政治、經濟、教育上提出具實務性的主張,卻欠缺理論與方法。究竟是何種歷史情境的差異,造成此種落差?(如:政治體制的不同、個人在社會中佔有的地位、宗教禮俗的差異……)

3.歷史上,中國一直因為強大的政權體系控制,因此不論在思想上或社會改革上,都很難有突破性的發展。然而不論東、西方,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每個學科都一樣,即使沒有受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影響,人類很難不朝實用主義、經濟利益掛帥的角度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老師提出了生命社會學,似乎也很難撼動整個世界的發展。要如何才能讓整體社會乃至個人,都能朝著養育、保護、丰富生命的方向邁進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