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讀書會 九十五年度 第十七次例會
(總例會次數:第203次)
邀 邀 請 函
討論書目:《荒裡拾荒(二) 五術篇》〈附錄二關於舍利子的一些補遺〉
時 間:2006年10月15日
地 點:台中市西屯路二段200號(台中學苑)
例會程序: 12:50~13:00 報到和音樂欣賞 13:40~14:00 會務報告
13:00~13:10 主持人引言 14:00~15:00 內容討論
13:10~13:40 導讀 15: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本次我們要研討的篇章是建構生命社會學19《荒裡拾荒(二)附錄二》,〈關於舍利子的一些補遺〉。課程中老師提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所以兩千多年來沒有被解釋開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界一直將「舍利子」給解釋錯了,在上一堂課的最後,老師要大家回去想想看「舍利子」是甚麼意思?並特別提示大家「舍」是甚麼意思?「利」是甚麼意思?「子」是甚麼意思?而「舍利子」三個字合起來又要怎麼解釋?
在書本p450提及「舍」其實就是捨的古字,……所以「舍利子」三個字合起來就是:捨棄或放棄有利於自身的種種(利益) ……。在建構生命社會學4《基礎篇》p37亦提及「舍利子」既然是要能思主體捨棄自身利益的態度,則這是一種相當棄主觀而進入客觀性的科學方法。
對於老師所提及的「舍利子」的概念,我們對它的了解與體會是甚麼?又要如何將它運用在靜坐當中?本組就此謹擬議題如下,誠摯邀請各位會友共同來探討:
1. 在實踐活性生理靜坐後,您個人對「舍利子」的認知為何?是一種狀態?能力?或方法?或……?
2. 具備「舍利子」的基礎是甚麼?在靜坐過程中,您個人是否有舍利子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