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生活實踐座談(十三)
「淺談冷的經驗與體會」座談會
議程及討論議題
一、主辦單位:山路讀書會
二、時間:2024年12月15日下午
三、地點:東海大學管理學院M201階梯教室(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如有變動,另行通知)
四、程序:
預定時間 |
議 程 |
主持人 |
13:15~13:30 |
報 到 |
呂OO 女士 |
13:30~13:40 |
主持人引言 |
|
13:40~14:10 |
報告人: 黃OO 女士 陳OO 先生 張OO 女士 |
|
14:10~14:30 |
與談人: 梁OO 先生 吳OO 女士 |
|
14:30~14:40 |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
|
14:40~16:00 |
雙向交流及綜合討論 |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與談人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山路報導58》P.172提到:「記得老師曾說:『冷的時候,我們體內受過傷或比較脆弱的,不管是生理體還是原神的部份,就會曝露出某些問題。』」請問大家是否知道老師說的這段話是出自何處?關於這部份您是否有相關的直接或間接經驗可以分享(《山路報導58》P.153也有提到:「現在回想當時會那麼的痛應該是右大腿可能有內傷或是冷的能量進入觸動到而引起一連串的反應。」)?這是否也會跟我們對於冷的調適有關係?
二、《山路報導58》P.142提到:「難得的是我也初淺的體會到內在生命對冷的需求」。請問大家如何理解關於「內在生命對冷的需求」?您是否也有相關的直接或間接經驗可以分享?
三、在〈挑戰寒冷挑戰人生〉(建構8)裡,老師提到開關竅靜坐後,面對冷有幾個層次,包括逐步適應冷進而再享受冷,其中也提到「用自然能力和方法去適應冷」。台灣每年冬天大陸冷氣團、寒流一波接著一波,這個「適應冷」的能力好像不是今年我認真努力面對寒冷,培養起一點點適應冷的能力,明年我就更有能力面對冷;好像每年經過夏天、秋天,進入冬天後都會需要再重新適應,而不是直線緩慢向上成長,為什麼會這樣呢?對於冷為什麼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適應?
四、每個地理區和氣候區的冷都不太一樣,舉例來說,台灣的冷和歐洲、紐西蘭、加拿大、北海道等地就有很明顯的差別,甚至許多人從上述地方回來,還會覺得台灣的寒流更冷、更難適應,這是因為水氣的緣故嗎?或是地理區所含的磁、電能量不同而有差異?這個冷的差異是什麼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