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學13」《破除魔障(三)》
研讀內容:〈文化邏輯(一)〉P.545~572
時 間:2020年7月19日
地 點:東海大學省政研究大樓PG405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
13:15~13:30 報到及靜坐
13:30~13:45 主持人引言,音樂欣賞或美術介紹
13:45~15:30 雙向交流與討論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本次閱讀的章節P.566 老師在回答學員問題時提到「往往第一代的思想家,很可能都還存在著一些雅量,會認為自己可能還有那些不足的地方;但是到了第二代、第三代……」,接著再往下看「……」。
如果以這一段話來反思我們所從事的靜坐,大家有何想法?我們的小社群有沒有「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靜坐的文化邏輯呢?
二、邏輯,應該是本篇文章的內容核心;在P.559,儒家到底是什麼?其實儒家是“人”所“需”求的思想、文明、文化與制度;它們所要要求的、所要建構的、本來的理想是這樣的,而這個字的構成也是這樣來的。類似這樣解釋的字還有僧、仙、神……
討論:
1. 中文字的構成有邏輯嗎?
2. 佛,請問曾經聽過老師解釋這個字嗎?如果沒有,這個字能用上述的方法解釋嗎?意思為何?
三、老師在P.557中有提到文化邏輯和社會邏輯這兩個邏輯交叉得很厲害,……文化事實上是紮根或者是成長在社會邏輯之上的……但它又是從社會邏輯來的,而社會邏輯又有相當大的程度是依靠文化邏輯而存在的。這問題看似複雜,但我們卻都生活在其中,在此想請各位會友就目前臺灣社會各種文化,例如客家文化、閩南文化、先住民文化等來談談他們的社會邏輯與文化邏輯產生的由來,讓我們先從身邊事物來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如果有時間可再深入各社會及文化的單一的邏輯去探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