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19年9月1日
地 點:東海大學省政研究大樓PG406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
13:15~13:30 報到及靜坐
13:30~13:45 主持人引言,音樂欣賞或美術介紹
13:45~15:30 報告、提問、雙向交流與討論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1.根據腦神經科學的理論,「我們看似稀鬆平常的一些動作,例如:說話、吃飯、走路,到更複雜的技能,如:開車、運動,都是腦神經將這些技能轉變成神經網路的排列,使我們可以不假思索地達成任務」。這部分跟老師所提到的「藝能系統」的培養有何差別?或是這只是某層面的「我」的能力展現?
2.本書第37頁:「非物質靈魂的概念很容易想像,卻很難與神經科學證據結合。…… 人們腦一旦有所改變,人格也跟著改變。」例如,本書第23-25頁講述惠特曼的例子,將他殺人的行為歸因於大腦的病變。那麼,從建構生命社會學的角度,要怎麼解釋這件事呢?
3.這本書提到了很多科學實驗在探究「意識」是什麼,意識、意義是如何形成的?請問您對這些實驗有什麼看法呢?
4.本書第77頁:「『意識的你』只是你腦袋活動的一小部分。你的行動、信仰、偏見,全部受到腦中網路的驅使,而你的意識卻無法連接到那些網路。」從建構生命社會學的角度而言,諸如所謂的程序性記憶、直覺、潛意識......等,這些我們「意識」不到的運作涉及我們內在的哪些主體呢?
5.現代科學致力於發展人工智慧,如果未來透過科技成功製造出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腦,其可以被視為生命嗎?
6.以前的你和現在的你一樣嗎?據研究大約七年之內,身上的每一顆原子都會汰舊換新過了,那麼非形色的部份也會汰舊換新嗎?
7.有些事情的感受也會讓胸部有不舒服的感受,與腦部是否有可能的關聯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