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0

2019年山路讀書會第四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435次)邀請函

研讀書目:《建構生命社會7─民間命運觀與媽祖神格的建構()─ 生命社會學的研究》
                                             附錄二 略談我與疫(P.146~P.167)
  時  間:2019421   
地  點:東海大學省政研究大樓PG406教室(臺中市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例會程序:13151330  報到及靜坐
          13301345   主持人引言,音樂欣賞或美術介紹
          13451530  報告、提問、雙向交流與討論
          15301540  會務報告(會長、研策、文編、行政、活動、財發)
          154016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有關本次討論議題,經主持人、報告人對文章內容初步討論後,提出以下議題供大家進行探討:
一、在書中內容P.149提到, 原神在人體中是一種帶著今生今世前的生命史、生命經驗和智慧能力等的複雜生命結構 ,以及命體則是乘載所有生命階段的生命成績單的形式化結構的生命體系。原神與命體的內涵似乎皆帶著過往的生命經驗,其中生命史生命成績單之間的差異又是什麼呢?

二、在書中內容P.164提到,「不只人類,所有的生命體隨時隨地必須生活、生存在這樣多元變化和演進的生態中。因此所有的生命體在逐步成長的過程中,都必須培養和建構被疫的能力和面對疫病的疫能體系。」老師文章中(P.165)也提到,「免疫,不管透過什麼方式,其實就是把疫能系統的組織、能力給堵塞或替代掉,不讓其產生功能作用的意思 」。但當今的醫療體系強調的觀念是免疫(免於被疫),所以是提倡施打疫苗讓生命體產生抗體去避免疫病發生。疫苗也是用所謂微生物病原體去提煉培養出來的,將此疫苗打入生命體內讓生命體產生抗體和生命體直接面對微生物的入侵,將之消化而產生抵抗能力讓疫能系統成長,兩者之間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不知大家有何想法、看法?

三、在書中內容P.163提到,「如果我們用不當的食物和藥物催促養大的經濟性動植物,它們因此而在體內運作或生長不正常,而使它們成為微生物寄居變種的好場所」。此現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是經常可見,延續上一題有關「被疫」和「免疫」概念的討論是否也有相關之處?

四、P.165P.166老師教導我們有關「疫能體系」的思考面相:
1、腦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體器。
2、以食物而言第一體系的食生化疫能體系等。
3、以空氣而言第一道形色的氣能疫能體系等。
4、直接和磁、電與炁發生作用和影響可見它們和靈體系以及非形色的體系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5、和體內役能的體系有密切的關連。役能體系:活動、運動和勞動等直接間接相關的生命體系。
6、也和生的、再生的體系有直接間接的關係。生的體系要經常保持活動運動和健
康狀態

請教學長們上述老師提及的思考面相,要如何切入?進而增強「疫能體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