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 請 函
山路讀書會九十五年度第十三次例會(總例會次數:第199次)
討論書目:《荒裡拾荒(二) 五術篇》〈解說《般若波羅密多經》(三)〉
時 間:2006年8月6日
地 點:台中市西屯路二段200號(台中學苑)
例會程序:12:50~13:00 報到和音樂欣賞 13:30~13:40 會務報告
13:00~13:10 主持人引言 13:40~15:00 內容討論
13:10~13:30 導讀 15: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荒裡拾荒(二) 五術篇》〈解說《般若波羅密多經》〉我們業已進入第三篇章的研讀進程。本篇章接續〈解說《般若波羅密多經》(二)〉,老師更進一步講解分析「照見五蘊皆空」,而且著重在「五蘊皆空」的「五蘊」和「空」的解析。
接下來是對「度一切苦厄」的解析,「度是什麼意思?度就是超越,這個超越或許是自己超越,或者是別人拉你一把。(P.329)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說能思主體達到以內在腦、心、念能力也就是最高智慧,來照看生命現象之下,可以看見在五種機體結構以及其能力全部消失成空的境地,而一旦達到這種境地的話,則所有的苦厄均會被超越。(P.331)」
老師接著提出一些問題討論:一、「達到內在腦、心、念能力的那種能力境界,那是什麼境界?」二、「假設有人已經達到那種境界……,要如何達到?」三、「苦厄被超越了,並不代表苦都消失了。」四、「主體的某些基本的機體結構跟它的能力都消失的這種情形之下,處於這種狀態的那個人還是不是一個能思的主體呢?」五、「在主體的機體結構跟其能力均喪失的情形底下,還會有苦厄嗎?如果沒有苦厄的話,那為什麼還要度?」
「再來,或者說,它所要度的這種苦厄是達到內在腦、心、念能力以外的人的苦厄,也就是達到這種境界、這種能力的人就沒有苦厄了。而沒有這種苦厄而有這種能力的人,要去度沒有達到這種能力、境地的人的苦厄,這樣就有辦法幫他度走。」
壹、綜合上述,從觀(自在菩薩)、行(深般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到舍利子。你有沒有類似或可能的經驗可以提出來跟大家分享?或者有什麼個別看法與感想、乃至思考方向可資提供大家參考討論?比如你曾經有過「照見」的經驗嗎?或者你認覺得「五蘊」可能有什麼意涵?或者你認為「空」可能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或狀態等。
貳、「度一切苦厄」有此可能嗎?面臨困頓、苦厄纏身時,你都是如何「度」過的?以及從觀、行、照、度到舍利子,你覺得這是個體命運的修為或是集體命運的連動,或是兩者交互並存等?能不能分享你的經驗與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