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8

2010年山路讀書會 第一場擴大讀書會邀稿







2010年山路讀書會 第一場擴大讀書會邀稿




研討主題:


相攜走山路──面對生態暨生活變化種種因應的可能性


 


各位山路讀書會及活性生理靜坐的朋友們大家好:


        1996年山路讀書會成立之初,老師以〈相攜走山路〉一文給予我們一個努力的方向,「相攜」是呼籲、是期許、更是鼓勵……!縱然山路漫漫,「但是大家必須有面對真實的勇氣,以『道』而言,它就那麼具體存在那兒,我們必須做的是去證道和讓它系統化有效地活現於我們的生活中。(節錄自山路報導1〈相攜走山路〉)」


生態的字面解釋是「生物之間的活動,及生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活動」。因此生態環境至少包含我們所熟悉的形色與需要進一步去認知的非形色;生物或生命之間的活動或互動也包含形色與非形色。


「相攜走山路」一路走來面對諸如生態,乃至生活,甚至生命性的變化種種……!雖說因人、因時、因地而殊異其趣,每個人都是個案、每個人都是特例;即便有可能相類似,卻不可能相等同。於是,稍加歸納整理,則至少有下列可能組合:


生態變化,至少可概略區分為自然生態變化與非自然生態變化。


生活變化,亦可概分為主動的生活變化與被動的生活變化。


生態變化,不論是自然或非自然的變化,或直接或間接多多少少都可能牽動生活的變化;而生活變化,姑且不論主動或被動,大抵也會程度性、層次性的影響生態變化……。


諸如上述,生態暨生活變化種種,其實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彼此相互連動關係密不可分;而面對諸此種種變化,抑或變化種種的問題,我們又當如何面對與因應呢?亦即面對諸此種種變化──變化種種,我們得以因應的可能性又是如何?


以下我們提供大家幾個可以參考的方向:


一、生態環境時時刻刻都在變動,不論是隨時間變化(如四季輪替、氣候變遷),抑或隨空間變化(地區、地理),這些變化對你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呢?你有什麼體驗?而基礎於生命學術及生命社會學上,亦即行走在山路上,你是如何因應?或是你認為可能可以如何去因應呢?


二、生命在生態裡成長、活動,人類的各種作為、發明、思想、價值觀……會如何影響生態?若以被動的角度觀察,你覺得現今人類生活、文明的發展對生態產生什麼樣的改變?而以積極的態度來看,站在生命學術暨生命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上,你認為我們的生活對生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們面對生態改變的種種因應、種種生活變動又如何影響生態變化?


三、「『山』的生命學術是種息息相關、密密相連的學術,和人人的健康、生活、生命均有不可分的關係。(節錄自〈相攜走山路〉)」行走在山路上,面對生態的種種變化,你覺得我們可以做什麼樣的努力一起來「相攜走山路」?


 


參考書目及篇章





<!--[if !supportLists]-->


<!--[if !supportLists]-->1.          <!--[endif]-->建構生命社會學15  生命探索 之一 〈來來去去談兩千〉


<!--[if !supportLists]-->2.          <!--[endif]-->建構生命社會學18  生命探索 之二 〈地理學大要〉


<!--[if !supportLists]-->3.          <!--[endif]-->建構生命社會學23  解惑集 〈我們生命中冷的直接經驗〉


〈關於「SARS徵文」研討會∕問答篇〉


<!--[if !supportLists]-->4.          <!--[endif]-->建構生命社會學24  荒裡拾荒() 地理學篇


<!--[if !supportLists]-->5.          <!--[endif]-->建構生命社會學26  生理命相學


<!--[if !supportLists]-->6.          <!--[endif]-->山路報導8  經過地震──談地理()()()


<!--[if !supportLists]-->        <!--[endif]-->以上僅舉幾篇有關的文章,其餘則請參考相關生命學術系列專書。


 


截稿日期:2010620


收稿方式: (1) 可直接E-mail至:吳佩欣opeggieo@yahoo.com.tw


                     (2) 可交至山文工作室代轉


                     (3) 可交由向您邀稿的本組組員代轉


 


擴大讀書會編組第一組全體員誠摯地邀請您參與這次寫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