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5

2006第十五次例會邀請函

       山路讀書會  九十五年度  第十五次例會


       (總例會次數:第201次)


   


邀 請 函


 


討論書目:《荒裡拾荒(二) 五術篇》〈解說《般若波羅密多經》(


時  間:2006年09月17日


地  點:台中市西屯路二段200號(台中學苑)


例會程序:  12:50~13:00 報到和音樂欣賞     13:40~14:00 會務報告


13:00~13:10 主持人引言         14:00~15:00 內容討論


13:10~13:40 導讀               15:00~      經驗交流


 


各位山路會友大家好:


在老師「建構生命社會學」系列著作當中,談及《般若波羅密多經》的內容算是不少,除了《荒裡拾荒(二)》具體系性外,在《建構生命學(4)-基礎篇》中亦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之詮釋與反省〉(一)、(二)、(三)等三篇文章,而在《生命探索(二)》當中的〈談神(五)〉、〈對釋迦牟尼的一些思考〉對該部經典內容亦有相當篇幅的討論,此外散見在各篇文章或者《山路報導》的講解內容中,更是無法細數,因此大家對這部經典應該不會陌生。


 


本次例會所探討的內容可以說是當老師對這部經典解說的一個階段性結束,雖然時隔久遠且我們所掌握的資料還不完整,但因為其後的參考資料也累積不少,因此本組擬就下列議題,誠摯邀請各位會友共同來探討。


 


一、本章對於「色」、「空」、「不異」和「即是」的討論相當深入,對此您是否有些體認或想法?除此您認為《般若波羅密多經》中有哪一段內容或哪一句話或那ㄧ個字詞,對你而言是非常具有引發你想要進一步去思考或討論的


 


二、對於《般若波羅密多經》的接觸,有不少朋友是在學習活性生理靜坐以後才開始注意的,就您個人而言,經過老師對這部經典的解釋以後,您對這部經典有些什麼看法?包括作者、時代背景、傳遞過程或者隱的部份、方法上的問題種種,都歡迎您提出個人的意見和看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