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30

2006第十一次例會邀請函


山路讀書會 九十五年度 第十一次例會


                                                   (總例會次數:第197次)


                         邀


 


討論書目:《荒裡拾荒(二) 五術篇》解說〈般若波羅密多經〉(一)


時  間:20060702


地  點:台中市西屯路二段200(台中學苑)


例會程序:  12:5013:00 報到和音樂欣賞     13:4014:00 會務報告


13:0013:10 主持人引言         14:0015:00 內容討論


13:1013:40 導讀               15:00      經驗交流


 


各位會友大家好:


 


本次例會討論的篇章是--建構生命社會學19《荒裡拾荒(二) 五術篇》解說〈般若波羅密多經〉(一)。


本文在詮釋般若經前,老師先提一段慧能的文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文中提及「人生在世時如果沒有修行、沒有靜坐,單單靠做功德,頂多就到這個階段就停了」老師問這句話該如何破解?這是一個階段、一個很大的關卡。


再來老師從經文後面幾句話「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告訴我們這是一個重要而寶貴的經典,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接著老師提問什麼是舍利子?然後開始詮釋經文,般若是腦,波羅密多是心、念、心念………。「生理裡邊最複雜、最難以理解的,甚至跟本無法入侵的就是腦部。」……。「從這裡你們可以瞭解到:第一若要按照這個(經文)走,一定先要瞭解什麼是生理?什麼是心理?……第二瞭解頭裡面的思想、心念之後要達到什麼目的?就是達到知曉天、地、人、神、物、時空等的法。其實這就是〈易經〉中的八理….


 


最後本組經過討論後,擬提出以下議題來跟各位會友共同研討:


本文在詮釋般若經前,為何老師先提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段文字來套討論,這段文字有何歷史背景、情境?該如何解釋?它代表的是怎樣一個階段?怎樣一個關卡?為何沒有修行、沒有靜坐是無法超越這個階段?


 


二、對般若經的詮釋陸續在老師的文章都有提及,老師也強調這篇經文的重要性!從事靜坐多年的我們彷彿對經文的第一句話就無法深入,而老師提醒我們要先從瞭解什麼是生理、什麼是心理著手。這段期間不知您有何進展?有什麼新的變化?新的發現?新的体驗?策略或觀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